面对暑期变异培训,家长要有抵制“贩卖焦虑”的定力|时评
文/熊丙奇
2023年暑期即将到来。当前,“双减”政策落地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,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,但学科类培训“隐形变异”、非学科类培训协同监管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,防反弹压力仍然较大。为此,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《关于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有关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要保持工作力度不减、韧劲不松,努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,深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,防范化解各类风险,切实减轻学生假期负担,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、平安、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。
这一通知是有明确针对性的。据媒体报道,暑期还没到来,“暑假最可怕”系列已经集结。最近网友们刷短视频时,突然发现一堆所谓“老师”,每个都在苦口婆心地告诉家长“一(二/三/四……九)年级的暑假有多可怕”,“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”“这就是残酷现实”,接着话锋一转,便开始卖书、卖课。
(相关资料图)
所谓的“暑假最可怕”,就是在贩卖焦虑。这和实施“双减”政策之前,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推出的“你不去培训,就培训你的对手”广告语一样,都是在刺激学生和家长,让学生和家长不淡定。这种焦虑心态,显然不利于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生活。“双减”的目的,就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,发展自己的兴趣,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。要让“双减”在落实过程中不走调变形,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,尤其是转变家长的育儿观。
很多人呼吁加强对隐形、变异学科类培训的监管,以及清理贩卖焦虑的短视频,但平心而论,在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中,隐形、变异学科类培训是很难根治的,而贩卖焦虑的短视频也会无孔不入。隐形、变异的学科类培训存在发现难、监管难、查处难的现实难题,由于这些培训,本来就是没有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举办的,因此,就是被查处,有关机构或人员会换一个地方再举办。
问题在于,家长明知道这些培训是违法的——按照“双减”政策规定,寒暑假、节假日、双休日是不能开展学科类培训的,因此,只要有学科类培训存在,就是违反“双减”规定的。可家长却对没有合法资质,非法举行的学科类培训趋之若鹜。一方面原因是我国中高考升学评价体系未进行根本性改革,还是按照考生的总分、排名进行录取,学生家长必然关注孩子的成绩。另一方面原因则是,家长受一些短视频博主贩卖焦虑影响,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补课,就会被其他孩子拉下,“双减”要减别人,但不能减自己。家长送孩子上培训班、买线上课程从“双减”前的“明争”变为“双减”后的“暗斗”。在地下,有的变异、隐形学科类培训,甚至变为“卖方市场”,培训机构、个人告诉家长,是冒着风险开设这些培训的,要付更高的培训费。
因此,当前要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,除了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的监管力度之外,关键其实在家长。由于评价体系不能够在短时间改革,而隐形、变异学科类培训也不可能自动绝迹,这就需要家长有对隐形、变异培训的识别能力,以及拒绝“贩卖焦虑”的家庭教育定力。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长依法带娃,这不是“说说而已”,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。每个家长(监护人)要意识到,必须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在首位,要把假期交给孩子,和孩子一起作好假期生活规划。而不能还是以超前学习学科知识作为假期生活的主线。
这也需要社区为中小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生活,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去处。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,各地都提出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暑托班,但不少暑托班并不受学生欢迎,原因在于,这些暑托班交给学校举办,教师没有积极性,暑托班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照看,家长认为这是浪费时间。学生过假期,应该接受更多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,而不能还是学校教育,所以,为学生提供暑托服务或者暑期活动场地、资源,就应该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。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暑假生活有更多的选择。
(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)
(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:
wbsp@ycwb.com)
来源 | 羊城晚报·羊城派
图片 | 视觉中国
责编 | 张齐 姜雪媛
校对 | 周勇
关键词: